罄竹難書的成語故事

拼音qìng zhú nán shū
基本解釋罄:盡;竹:指可供制成竹簡的竹子;書:寫。用盡竹子也難以寫完。后形容罪行多得寫不完。多形容罪惡累累。
出處《舊唐書 李密傳》:“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罄竹難書的典故
李淵自從在太原起兵以后,自任為大將軍,積極地向隋軍進攻。
這個時候,突厥的力量很強,李淵因為一方面擔心突厥壞事,一方面又想要借用胡人剽悍的胡馬,所以聽從別人的建議,向突厥的始畢可汗談和,雙方約定:“若得攻入長安,民眾土地歸于唐,金玉繒帛歸于突厥。”
李淵為爭取人心,大開糧倉,救濟災民,并且乘機招募義兵。然而,這些義兵都是烏合之眾,沒有經過檢閱練習,所以帶領起來萬分辛苦。
此時,李密在現在的河南省東部,擁有極大的力量,而且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檄文聲討隋煬帝,其中的名句有“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這句話的意思是,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簡策,也寫不完煬帝的罪狀。罄是用盡的意思。用東海的滔滔大水,也洗不完煬帝的罪惡。以后我們形容罪狀之多,寫都寫不完,稱之為“罄竹難書”,這就是此句成語的由來。
自從這一篇檄文一出,海內轟動,人人傳閱,李密的聲勢如日中天,各地反隋的領袖如竇建德和徐圓朗等紛紛上表,勸請李密即天子位,李密卻以為洛陽尚未拿下,還不必急在一時。
因為李密的聲勢浩大,所以李淵想要來拉攏他,遣使通書。李密自以為力量雄厚,要求李淵率領步騎數千到河南來,當面締結盟約,由李密自任盟主。
李淵不敢得罪李密,卻又不想跑到河南去。他笑著說:“李密這個人如此夸矜自大,我正準備進兵關中,如果一口回絕他,等于平白又多了一個敵人,不如拍拍他的馬屁,使他更為驕傲,然后再慢慢觀看鷸蚌相爭,好來坐收漁利。”
于是,李淵就命令溫大雅回了一封書信給李密,信上說:“天生萬民,必有司牧,當今能為司牧,作為天子者,除了你還有什么人?老夫年逾知命 知命為五十歲 ,沒有這個野心了。愿意跟著大弟你,攀鱗附翼。”
李密見到信,看得眉開眼笑,樂不可支。從此,對李淵深信不疑。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罄竹難書)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支支吾吾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五回:“我既這等苦苦相問,你自然就該侃侃而談,怎么問了半日,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 |
酒囊飯袋 | 宋 陶岳《荊湖近事》:“馬氏奢僭,諸院王子仆從烜赫,文武之道,未嘗留意。時謂之酒囊飯袋。” |
長江后浪推前浪 | 元 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二折:“水呵抵多少長江后浪推前浪,花呵早則一片西飛一片東,歲月匆匆。 |
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序:“覺世間變幻之態,無有過于中國官場者……嘗苦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處說起。” |
氣充志驕 | 西漢·劉安《淮南子·人間訓》:“遂合諸侯于嘉陵,氣充志驕,淫侈無度。” |
和風細雨 | 南朝 陳 張正見《陪衡陽游耆阇詩》:“清風吹麥壟,細雨濯梅林。” |
之 靡二 | 《宋史·忠義傳一》:“若敵王所愾,勇往無前,或銜命出疆,或授職守土,或寓官閑居,感激赴義,雖所處不同,論其捐軀徇節,之 靡二,則皆為忠義之上者也。” |
作賊心虛 | 宋 釋悟明《聯燈會要 重顯禪師》:“卻顧侍者云:‘適來有人看方丈么?’侍者云:‘有。’師云:‘作賊人心虛。’” |
連珠炮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54回:“高廉引了人馬,急去追趕,忽聽得山坡后連珠炮響,心中疑惑,便收轉人馬回來。” |
風和日麗 | 清 吳趼人《痛史》:“是日風和日麗,眾多官員,都來祭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