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頭木屑的成語故事

拼音zhú tóu mù xiè
基本解釋比喻可利用的廢物。
出處宋 鄭樵《上宰相書》:“竹頭木屑之積,亦云多矣,將欲一旦而用之可也。”
竹頭木屑的典故
陶侃,字士行,東晉鄱陽人,后來遷居廬江潯陽,是晉末著名文學家陶淵明的曾祖父。由于他為西晉統治者“一貫盡忠”,從縣吏一直做到荊、江二州刺史,并掌管其他六州軍事,成為當時最有實力的人物。但他戎馬生涯四十余年,卻始終保持著勤儉節約的作風,還經常勉勵部下珍惜一草一木,為國為民多做貢獻。
陶侃少時家境貧寒,父親病后,全家只靠母親一人紡線織布維持生活。為了培養他,母親付出了全部的心血。他十六歲時,在縣里謀到一個小吏的職位,負責管理魚池。剛上任不久,他就給母親弄回去一壇腌魚,這是當時人們喜歡吃的東西。但他母親很生氣,把腌魚封存不吃,并且責備他說:“你拿公家的東西送我,不但不能使我高興,反而讓我替你難過!”母親的話使陶侃十分羞愧,從那以后再也沒有拿過公家的東西。
有一年,在荊州刺史的任上,因戰備需要造一批戰船,陶侃常去現場視察督導,發現大量的剩竹頭和木屑扔得到處都是,覺得很可惜。這些東西本來都算是廢物了,陶侃卻叫人全部登記收藏起來。別人見他這樣做,心中都暗自好笑。后來,一次新春集會,恰逢雪后初晴,廳前泥濘難走,陶侃便叫人把木屑拿出來鋪在地上。這時,微不足道的木屑發揮了作用。
有一次,東晉大將桓溫要去討伐蜀地,事先需要趕造不少船只,船板鋸好了,但缺少竹釘,沒法把船身裝起來,陶侃便叫人把藏著的竹頭取出來送給桓溫,削成竹釘,船便裝起來了。陶侃不但提倡節儉,而且非常反感那些毫不珍惜財物的人。一次,他去郊區,看見一個人拿著一把沒有成熟的青稻穗,就問他為什么這樣,那人說沒什么,隨手采的。陶侃很生氣,訓斥道:“你自己不種莊稼,還去糟蹋別人的!”當即把那個人抓起來教訓了一通。
公元315年,陶侃率兵擊敗杜弢的反晉武裝,又攻克長沙,聲威很大,權臣王敦因猜忌他,解除了他的兵權,陶侃被貶為廣州刺史。因為公務少,陶侃一下子成了無事可做的閑人。但他并沒有放縱自己,每天早晨把一百塊磚搬到書房外面,晚上又搬進書房,天天來回地搬進搬出,常常累得滿頭大汗,誰也不知道他是什么用意。有人不解,甚至笑他,他卻正色道,“我正當壯年,總有一天要平定中原,報效國家,生活悠閑不但會變懶,還會敗壞身體,以后如何擔當重任?”人們聽了不禁肅然起敬。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竹頭木屑)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服牛乘馬 | 《周易 系辭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 |
遲疑不決 | 《隋書 段文振傳》:“遲疑不決,非上策也。” |
不過爾爾 | 清 沈復《浮生六記 浪游記快》:“其紅門局之梅花,姑姑廟之鐵樹,不過爾爾。” |
離經辨志 | 《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 |
假公濟私 | 元 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一折:“他假公濟私,我怎肯和他干罷了也呵!” |
正身明法 | 《晉書 元帝紀》:“二千石令長當袛奉舊憲,正身明法,抑齊豪強,存恤孤獨,隱實戶口,勸課農桑。” |
志在千里 | 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神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
叫化子 | 清·劉鶚《老殘游記續集遺稿》第四回:“管他有衣服沒衣服,比要飯的叫化子總強點,就算那間廚房旁邊的小房子,也怪暖和的,沒有什么不可以的。” |
繁文縟節 | 宋 蘇軾《上圓丘合祭卞議》:“省去繁文末節,則一歲可以再郊。” |
反治其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