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持,漁翁得利的成語故事

拼音yù bàng xiāng chí,yú wēng dé lì
基本解釋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處《戰國策 燕策二》記載: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面都不相讓。漁翁來了,把兩個都捉住了。
鷸蚌相持,漁翁得利的典故
戰國時期,趙國準備攻打燕國,燕王派蘇代去趙國游說趙王不要戰爭,講述一只河蚌在岸上夾住一只鷸鳥的長嘴,雙方爭執不讓,最后被一個漁翁輕易擒住。如果燕趙發生戰爭,秦國就像漁翁那樣輕易吞并燕趙。趙王只好放棄戰爭的打算。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鷸蚌相持,漁翁得利)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自怨自艾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太甲悔過,自怨自艾,于桐處仁遷義。” |
不辱使命 | 郭沫若《洪波曲》第三章:“壽昌大笑起來,掉頭對著立群說:‘不辱使命!’” |
門當戶對 | 宋 張端義《貴耳集》中卷:“個樣村僧,豈是尋常種草?要得門當戶對,還他景勝人奇。” |
寧為雞口,毋為牛后 | 章炳麟《社會通詮商兌》:“寧為雞口,毋為牛后,與使他人啖我而飽也,寧自啖而不足。” |
快心滿志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6回:“只圖一時快心滿志,不管犯世途萬種危機?!?/td> |
酒后茶余 | 魯迅《而已集 黃花節的雜感》:“從別的地方--如北京,南京,我的故鄉--的例子推想起來,當時大概有若干人痛惜,若干人快意,若干人沒有什么意見,若干人當作酒后茶余的談助的罷。” |
懸石程書 | 《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
海水不可斗量 | 《淮南子·泰族訓》:“太山不可丈尺也,江海不可斗斛也?!?/td> |
孝子賢孫 | 元 劉唐卿《降桑椹》:“圣人喜的是義夫節婦,愛的是孝子賢孫。” |
匡謬正俗 | 唐·顏師古有《匡謬正俗》八卷。田北湖《與某生論韓文書》:“嗟呼!后人之于古人,人譽亦譽,人毀亦毀,因其一節之長,遺其全體之短,習非勝是,好惡不公,有起而匡謬正俗者,輒謂傷忠厚焉?!?/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