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可奈何的成語故事

拼音wú kě nài hé
基本解釋奈何:如何;怎么辦。不得已;沒有辦法。
出處西漢 司馬遷《史記 周本紀》:“太史伯陽曰:‘禍成矣,無可奈何!’”
無可奈何的典故
漢武帝時,由于統治階級對內以嚴酷的手段進行治理,對外又不斷地進行擴張,對百姓強征暴斂,使百姓怨聲載道,苦不堪言,尤其是廣大農民,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他們紛紛舉行起義,起義隊伍大的數千人,小的幾百人,自立旗號,攻打城池,奪取武庫,釋放 囚, 官員,在鄉里搶劫富豪,救濟貧民,響應者不計其數。起義震驚了當時的皇帝和朝中大臣,他們都很害怕,急忙調兵遣將,派重兵前去武力鎮壓。然而,起義的隊伍卻越戰越勇,有不可阻擋之勢。皇帝和大臣們恐慌了,只得調集了更多的軍隊,執行殘酷的 戮政策,一下子 了一萬多人,還 了給起義軍運送糧食的幾千人,這樣,幾年后才捕獲了一些起義軍首領。但是那些被打散的起義者和沒被 的人,又重新聚集起來,占領山嶺和水鄉,使水陸交通阻塞,他們往往成幫結伙地襲擊官軍,鬧得聲勢很大,統治者心中既恨又怕,但又對起義軍毫無辦法。于是朝廷又制定了《沈命法》規定:對于成伙的盜賊沒有發覺的,或者已經發覺應捕獲而沒有能夠捕獲的,凡年俸祿在二千石以下的官吏主要責任者,一律處 。打這以后,小官吏怕 頭,雖有農民起義者也不敢揭發,怕揭發了抓不住人,自己觸法并牽連郡太守,而郡大守也不愿意他們揭發,所以,農民起義軍隊伍越來越壯大。“無可奈何”這句成語,在這個故事中是用來形容統治者對農民起義恨之入骨,干方百計想消滅他們,但起義軍卻越戰越勇,聲勢越來越大,統治者對此只能懷恨在心中,卻毫無辦法。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無可奈何)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難得糊涂 | 林語堂《中國人之聰明》:“鄭板橋曰:‘難得糊涂’。” |
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法眼宗 西余體柔禪師》:“進前即觸途成滯,退后即噎氣填胸,直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
痛定思痛 | 唐 韓愈《與李翱書》:“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當痛之時,不知何能自處也。” |
自怨自艾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太甲悔過,自怨自艾,于桐處仁遷義。” |
四書五經 | 漢 班固《白虎通 五經》:“五經何謂?謂《易》、《尚書》、《詩》、《禮》、《春秋》也。宋 朱熹著有《四書集注》。 |
說一不二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40回:“褚一官平日在他泰山眼前還有個東閃西挪,到了在他娘子跟前卻是從來說一不二。” |
烏合之眾 | 管仲《管子》:“烏合之眾,初雖有歡,后必相吐,雖善不親也。” |
曉以大義 | 吳玉章《從甲午戰爭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憶》第十四篇:“林時爽誤信其中頗有黨人,合欲曉以大義。” |
棟梁之材 | 南朝 梁 劉義慶《世說新語 賞譽》:“庾子嵩目和嶠,森森如千丈松,雖磊砢有節目,施之大廈,有棟梁之用。” |
空谷傳聲 | 南朝 梁 蕭衍《凈業賦》:“若空谷之應聲,似游形之有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