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茅廬的成語故事

拼音chū chū máo lú
基本解釋茅廬:草屋。原意指諸葛亮感念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接受邀請;就任軍師;首戰用計火燒博望坡;大敗曹兵;立下了戰功。后比喻剛進入社會或工作崗位;缺乏經驗。
出處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9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初出茅廬的典故
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并拜為軍師。而關羽、張飛對他不以為然。沒過多久,曹操派大將夏侯惇領十萬大軍攻打新野,劉備找諸葛亮商議,諸葛亮說:怕眾將不聽我令,愿借主公印劍一用。劉備忙將印劍交給諸葛亮。諸葛亮開始集眾點將。命關羽帶一千人馬埋伏在豫山,放過敵人先頭部隊,看到起火,迅速出擊。張飛帶一千人馬埋伏在山谷里,待起火后, 向博望城。關平、劉封帶五百人馬,在博望坡后面分兩路等候,敵軍一到,立刻放火 。又把趙云從樊城調來當先鋒,只許敗不許勝。劉備帶一千人馬作后援。關羽忍不住問:我們都去打仗,先生干什么?諸葛亮說:我在城中坐等。張飛大笑說:我們都去拼命,先生你好逍遙!諸葛亮說:印劍在此,違令者 !關羽、張飛無話,冷笑著走了。在戰斗中,各將按諸葛亮吩咐行事,直 得曹兵丟盔棄甲。諸葛亮初次用兵,神機妙算,大獲全勝。關羽、張飛等佩服的五體投地。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初出茅廬)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草偃風從 | |
不驕不躁 | 毛澤東《中共中央關于同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的通知》:“只要同志們對于軍事政策(行動和作戰)和團結人民的政策,不犯大錯誤,謙虛謹慎,不驕不躁,是完全有辦法的。” |
視微知著 | |
源源不斷 | 《孟子 萬章上》:“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 |
可想而知 | 宋 王楙《野客叢書 漢唐俸祿》:“而郊以吟詩廢務,上官差官以攝其職,分其半祿,酸寒之狀,可想而知。” |
不到黃河心不 | 清 蔣士銓《空谷香 虎窮》:“我一路何等勸你,你這樣人,不到黃河心不 ,還說什么親戚!” |
指天誓日 | 唐 韓愈《柳子厚墓志銘》:“指天日涕泣,誓生 不相背負,其若可信。” |
一場空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40回:“枉費心機空費力,雪消春水一場空。” |
火燭銀花 | 宋 朱淑真《元夜》詩之三:“火燭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東風。” |
時至運來 | 南朝 宋 顏延之《大筮箴》:“時至運來,當在三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