涸澤之蛇的成語故事

拼音hé zé zhī shé
基本解釋老實人受欺負,奸詐的人玩弄手段得到好處。
出處戰國·韓·韓非《韓非子·說林上》:“子獨不聞涸澤之蛇首?澤涸,蛇將徙。”
涸澤之蛇的典故
田成子離開齊國去燕國,鴟夷子皮當隨從。子皮講涸澤之蛇的故事,水澤干了,大蛇背著小蛇逃離,人們紛紛避讓,以為碰見神蛇了。現在您儀表堂堂而我其貌不揚,您不如裝作我的隨從,人們會當我是一個萬乘之卿。于是田成子背文書跟行受到優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涸澤之蛇)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積不相能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吳漢傳》:“君與劉公積不相能,而信其虛淡,不為之備,終受制矣。” |
星霜屢移 | 唐 高適《為東平薛太守進王氏瑞詩表》:“星霜屢移,書奏仍闕。” |
飽食終日,無所事事 | 呂振羽《簡明中國通史》第九章:“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地主階級,品質卻是最惡劣的。” |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
鼠憑社貴 | 南朝 梁 沈約《恩幸傳論》:“曾不知鼠憑社貴,狐藉虎威,外無逼主之嫌。” |
防患于未然 | 《周易 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樂府詩集 君子行》:“君子防未然。” |
寧為雞口,毋為牛后 | 章炳麟《社會通詮商兌》:“寧為雞口,毋為牛后,與使他人啖我而飽也,寧自啖而不足。” |
肝膽欲碎 | |
投石問路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12回:“此名為‘投石問路’。下面或是有溝,或是有水,就是落在實地,再沒有聽不出來的。” |
識字知書 | 清·李漁《奈何天·慮婚》:“莫說別個,就是闕忠輩呵,一般也貌昂藏,識字知書,怎奈這命低微,執鐙隨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