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壺敲缺的成語故事

拼音tuò hú qiāo quē
基本解釋見“唾壺?fù)羧薄薄?/p>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豪爽》:“以如意打唾壺,壺口盡缺。”
唾壺敲缺的典故
晉朝時(shí)期,大將軍王敦憂國憂民,面對當(dāng)前的局勢總是十分感慨。每次喝完酒后總是吟詠曹操的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一邊吟詠一邊用如意敲打唾壺,壺口都給敲破了。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唾壺敲缺)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隨行就市 | |
動(dòng)天地,感鬼神 | 金·元好問《陶然集詩序》:“詩之極致,可以動(dòng)天地,感鬼神。” |
章甫薦履 | 《文選 賈誼<吊屈原文>》:“章甫薦履,漸不可久兮。” |
暈頭轉(zhuǎn)向 | 周而復(fù)《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巧珠奶奶聽得暈頭轉(zhuǎn)向。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兒子居然變了,而且變得這么快!” |
余波未平 | |
寸步不離 | 南朝 梁 任昉《述異記》:“夫妻相重,寸步不相離。” |
和風(fēng)細(xì)雨 | 南朝 陳 張正見《陪衡陽游耆阇詩》:“清風(fēng)吹麥壟,細(xì)雨濯梅林。” |
頓挫抑揚(yáng) | 宋 魏慶之《詩人玉屑 靖節(jié) 休齋論〈歸去來辭〉》:“陶淵明罷彭澤令,賦《歸去來》,而自命曰辭。迨今人歌之,頓挫抑揚(yáng),自協(xié)聲律,蓋其詞高甚。” |
舉賢任能 | 《禮記 大傳》:“三曰舉賢,四曰使能。” |
唯物主義 | 毛澤東《在省市自治區(qū)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沒有同這些反面的東西作過斗爭,你那個(gè)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是不鞏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