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已成舟

意思解釋
基本解釋木頭已經做成了船。比喻事情已成定局;不可挽回。
出處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據你說來,則木已成舟,實難挽回了?”
例子事到如今,木已成舟,我還有什么可說的呢?
基礎信息
拼音mù yǐ chéng zhōu
注音ㄇㄨˋ 一ˇ ㄔㄥˊ ㄓㄡ
感情木已成舟是中性詞。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分句;中性詞。
辨形“已”,不能寫作“己”、“巳”。
辨析木已成舟與“覆水難收”有別:木已成舟是從事情自身發展的狀況著眼;只描寫事情的局面;“覆水難收”則從人的行為結果著眼;多用來修飾人們表示決心;提出承諾后的局面。
謎語杭改作航
近義詞覆水難收
反義詞變幻莫測
英語What is done cannot be undone.(The wood is already made into a boat.)
俄語дело уже сделано
日語既成事実(きせいじじつ)
德語der Baum ist schon zum Boot geworden--vor vollendeten Tatsachen stehen
法語ce qui est fait est fait(à chose faite pas de remède)
拉丁語Jacta est alea.
字義分解
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
- 空空蕩蕩(意思解釋)
- 白費心機(意思解釋)
- 暈頭轉向(意思解釋)
- 物腐蟲生(意思解釋)
-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意思解釋)
- 意氣風發(意思解釋)
- 空費詞說(意思解釋)
-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意思解釋)
- 兢兢戰戰(意思解釋)
- 溢于言表(意思解釋)
- 營私舞弊(意思解釋)
- 止于至善(意思解釋)
- 閉關自守(意思解釋)
- 冠絕一時(意思解釋)
- 作亂犯上(意思解釋)
- 作賊心虛(意思解釋)
- 公才公望(意思解釋)
- 鬼頭鬼腦(意思解釋)
- 作壁上觀(意思解釋)
- 善游者溺(意思解釋)
- 戰天斗地(意思解釋)
- 黃耳傳書(意思解釋)
- 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意思解釋)
- 香火姻緣(意思解釋)
- 一竅不通(意思解釋)
- 南征北戰,東蕩西 (意思解釋)
- 白云蒼狗(意思解釋)
- 氣味相投(意思解釋)
※ 木已成舟的意思解釋、木已成舟是什么意思由新字典提供。
相關成語
成語 | 解釋 |
---|---|
離經辨志 | 讀斷經書文句,明察圣賢志向。 |
男女授受不親 | 授:給予;受:接受;親:親自接觸。封建禮教規定男女之間不能直接接觸、言談或授受物件,限制男女交往 |
大包大攬 | 把事情、任務等盡量兜攬過來。 |
不僧不俗 | 僧:指和尚。指不三不四,不倫不類。 |
成竹在胸 | 成竹:現成完整的竹子。畫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拿定主義。 |
通都大邑 | 都:都市;邑:城。四通八達的大都會、大城市。 |
刀光劍影 | 刀的閃光;劍的投影。表示拿刀持劍的人將要動手;顯出 氣騰騰的樣子?,F用于壞人就要行兇;干壞事。也形容激烈斗爭的場面。 |
結駟連騎 | 隨從、車馬眾多。形容排場闊綽。 |
火燭銀花 | 猶火樹銀花。形容張燈結彩或大放焰火的燦爛夜景。 |
國泰民安 | 泰:太平。國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 |
融會貫通 | 融會:融合領會;貫通:透徹理解。指把各方面的知識和道理融合貫穿在一起;從而取得對事理全面透徹的理解。 |
進讒害賢 | 讒:讒言,說他人的壞話;賢:賢良,指好人。說壞話,陷害好人。 |
面有難色 | 臉上露出為難的神色。 |
飛蛾撲火 | 蛾:像蝴蝶似的昆蟲。飛蛾撲到火上。比喻自尋 路;自取滅亡。 |
斗轉星移 | 北斗轉換了方向;星辰移了位置。形容時間的流逝;歲月的變遷。斗:北斗星;星:星辰。 |
耳聰目明 | 聰:聽覺靈敏。形容聽覺和視覺非常機敏明利。 |
字斟句酌 | 一字一句都推敲、斟酌。形容說話、作文章嚴謹慎重。斟酌:考慮;推敲。 |
華不再揚 | 已開過的花,在一年里不會再開。比喻時間過去了不再回來。 |
在此存照 | 照:查考,察看。寫下字據保存進來,以作憑證 |
冒失鬼 | 言語、舉動魯莽、輕率的人。 |
繁榮富強 | 繁榮:(經濟或事業)蓬勃發展;興盛;富強:(國家)生產豐富;力量強大。形容國家興旺發達;富足強大。 |
臨危授命 | 面對危急時勇于獻出生命。 |
命途多舛 | 舛:不順,不幸。命運充滿不順。指一生坎坷,屢受挫折。 |
流風馀俗 | 遺留的風氣、習俗。 |
留戀不舍 | 依戀著不愿去。形容依依惜別的情貌。 |
云游天下 | 像行云一樣在天下漂游,指漫游天下。 |
盤根錯節 | 盤:彎曲;錯:交錯;節:枝節。樹根彎曲;枝節交錯。形容縱橫交錯;密密麻麻。也比喻事物關系錯綜繁雜;難以處理。 |
息跡靜處 | 息:止息;跡:行跡,腳??;處:處所。要想不見行跡,只有自己靜止不動。引申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