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議

詞語解釋
抗議[ kàng yì ]
⒈ ?對某人、某國、某單位的言論、行為或措施表示強烈反對。
例抗議書。
英protest;
引證解釋
⒈ ?謂持論正直,對錯誤意見表示反對。
引《后漢書·盧植傳》:“﹝ 董卓 ﹞大會百官於朝堂,議欲廢立,羣僚無敢言, 植 獨抗議不同。”
唐 陳子昂 《諫靈駕入京書》:“然后危言正色,抗議直辭。赴湯鑊而不迴,至誅夷而無悔。”
《舊唐書·陳子昂傳》作“抗義”。 宋 曾鞏 《祭歐陽少師文》:“諫垣抗議,氣震回遹。鼓行無前,跋疐非恤。”
⒉ ?今用以指對他方的言論或行動提出強烈的反對意見。
引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七章:“這個拱手把 東北 讓給帝國主義的賣國計劃,更加激怒了全國人民,于是,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并且紛紛跑向 南京 去提出抗議。”
⒊ ?進言;獻議。
引《舊唐書·裴耀卿傳》:“李懷光 以 河中 叛,朝廷欲以含垢為意, 佶 抗議請討。上深器之,前席慰勉。”
清 錢謙益 《董應舉》:“屬當烽火震驚之時,遂能奮身而抗議。”
康有為 《感事》詩:“上帝清明閶闔開,紛紜抗議上云臺。”
⒋ ?猶高論。見解高遠的議論。
引清 馮桂芬 《<校邠廬抗議>自序》:“名之曰‘抗議’,即位卑言高之意。”
國語辭典
抗議[ kàng yì ]
⒈ ?對他方的意見或措施作反對的表示。
引《后漢書·卷六四·盧植傳》:「群僚無敢言,植獨抗議不同。」
近反對
反遵命
⒉ ?持論正直。
引《后漢書·卷四三·何敞傳·論曰》:「樂、何之徒抗議柱下,故能挾幼主之斷,勦奸回之偪。」
分字解釋
※ "抗議"的意思解釋、抗議是什么意思由新字典漢語詞典查詞提供。
造句
1.愛好和平的人民憤怒抗議霸權主義者的野蠻暴行。
2.我愛這繁華的街道我愛這匆碌的人群,我看到飄揚的紅旗,凜冽在心碎的恩賜之地,我愛這放浪的城市我愛這悲傷的樓群,我聽到無言的抗議,響徹在壯麗的恩賜之地。汪峰
3.這么一來,看到自己飯菜簡陋的學生不干了,便將自己的盒飯狠狠倒扣在餐桌之上,眾人望風響應,據說,約有80%的學生倒飯以示抗議。
4.這其中也包含表示抗議的投票,但更多是反映了他們與歐盟精神格格不入的觀點。
5.現場氣氛如同快擰干的濕毛巾,抗議聲此起彼落。
6.這么一來,看到自己飯菜簡陋的學生不干了,便將自己的盒飯狠狠倒扣在餐桌之上,眾人望風響應,據說,約有80%的學生倒飯以示抗議。
7.有人指出,即使上院通過議案,在議案變為法律之前還要經過多重立法步驟,抗議仍將繼續下去。
8.也不害噪嗎?外國人屁也是香的嗎?外國在文革時送給中國個蝸牛被江青大發皮氣責令外交部抗議鬧的不可開交。
9.比如在也門,抗議最初由成熟的政黨發起,但青年們很快后來居上,發出更大的抗議呼聲,要求擔任總統33年之久的阿里?
10.答:示威抗議在中國不會像在西方國家那樣奏效,但因為比爾德是一名奧運選手,媒體對她的舉動和她所傳達的反皮草信息很感興趣。
相關詞語
- lián xí huì yì聯席會議
- dòng yì動議
- wǔ yì武議
- yì yuán議員
- kàng gān rǎo抗干擾
- yì lùn fēn fēn議論紛紛
- diàn huà huì yì電話會議
- kàng tǐ抗體
- miào yì廟議
- xié yì協議
- bù kě sī yì不可思議
- jiàn yì建議
- kàng zhàn抗戰
- kàng mìng抗命
- yuán zhuō huì yì圓桌會議
- miàn yì面議
- hé yì合議
- jué yì決議
- bàn gōng huì yì辦公會議
- yì jué議決
- cān zhèng yì zhèng參政議政
- yì huì zhì議會制
- yì huì議會
- kuò dà huì yì擴大會議
- diàn shì huì yì電視會議
- huì yì會議
- yì cái議才
- yì jià議價
- yí yì疑議
- cān yì參議
- fěng yì諷議
- yì lǐ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