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圇

詞語解釋
囫圇[ hú lún ]
⒈ ?完整;整個兒。含糊;糊涂。
引證解釋
⒈ ?完整;整個兒。
引元 張可久 《沉醉東風·氣毬》曲:“元氣初包混沌,皮囊自喜囫圇。”
《西游記》第二四回:“﹝ 八戒 ﹞見了果子,拿過來,張開口,轂轆的囫圇吞咽下肚。”
孫梨 《村歌》下篇九:“一輩子了,你們誰見過我穿一件囫圇衣裳?”
⒉ ?含糊;糊涂。
引《朱子語類》卷三四:“道理也是一箇有條理底物事,不是囫圇一物,如 老 莊 所謂恍惚者。”
囫圇,一本作“鶻淪”。 元 湯式 《一枝花·自省》曲:“想思夢不覺,囫圇謎難猜。”
明 賈仲名 《對玉梳》第一折:“若早知你這般圈繢,那般局段,急抽身不囫圇。”
國語辭典
囫圇[ hú lún ]
⒈ ?完整、整個。
引元·張可久〈沉醉東風·元氣初包混沌〉曲:「元氣初包混沌,皮囊自喜囫圇。」
《西游記·第四三回》:「將這兩個和尚囫圇蒸熟,具柬去請二舅爺來,與他暖壽。」
⒉ ?籠統含糊。也作「鶻淪」。
引《朱子語類·卷三四·論語·述而篇》:「道理也是一個有條理底物事,不是囫圇一物,如老莊所謂恍惚者。」
《二刻拍案驚奇·卷一》:「沒得解說,只囫圇說一句『救荒無奇策』罷了。」
英語complete, whole
德語ganz
法語tout entier
分字解釋
※ "囫圇"的意思解釋、囫圇是什么意思由新字典漢語詞典查詞提供。
造句
1.學習文言文,只是囫圇吞棗地 記硬背不是好辦法,只有逐字逐句地品味消化吸收,才能真正學好。
2.張老師告訴我們,學習上不要囫圇吞棗,生吞活剝別人的理論。
3.他就囫圇吞棗般把這件事情敷衍過去了。
4.你能不能不要囫圇吞棗的把這篇文章閱讀完。
5.那種只有一個籠統說法的囫圇吞棗式的教科書,只能使學生"食而不化",難以理解。
6.我們要細心體會課文的意思,不能囫圇吞棗。
7.他囫圇吞棗地把晚飯塞下肚,好像三天沒吃過東西似的。
8.爺爺坐在我面前,和藹可親地對我說:“我們做任何事,都不能囫圇吞棗亂干一通。”。
9.讀書不是競賽,你是去悅讀,因此不妨慢慢地來,就好像品味美味的佳肴或享受愉悅的性*:請細細的體味,切勿囫圇吞棗。
10.學習文學而懶于記誦是不成的,特別是詩。一個高中文科的學生,與其囫圇吞棗或走馬觀花地讀十部詩集,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朱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