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縷曲 其三 老儒
金縷曲 其三 老儒。清代。易順鼎。 學(xué)究先生樣。半生來、青鐙黃卷,烏皮絳帳。三字頭銜窮措大,不諱含酸骨相。難得是斯文未喪。一第蹉跎頭白早,嘆磨穿、鐵硯心徒壯。功名路,恐難望。濟(jì)南博士江都相。溯流傳漢家真派,何嫌依傍。辛苦儒林謀絕業(yè),全力名山休讓。覓冷蠹堆中同葬。七貴五侯君不見,牧豬奴、轉(zhuǎn)瞬青云上。得富貴,且無恙。
學(xué)究先生樣。半生來、青鐙黃卷,烏皮絳帳。三字頭銜窮措大,不諱含酸骨相。
難得是斯文未喪。一第蹉跎頭白早,嘆磨穿、鐵硯心徒壯。
功名路,恐難望。
濟(jì)南博士江都相。溯流傳漢家真派,何嫌依傍。辛苦儒林謀絕業(yè),全力名山休讓。
覓冷蠹堆中同葬。七貴五侯君不見,牧豬奴、轉(zhuǎn)瞬青云上。
得富貴,且無恙。
易順鼎簡介
唐代·易順鼎的簡介

易順鼎(1858~1920)清末官員、詩人,寒廬七子之一。字實甫、實父、中碩,號懺綺齋、眉伽,晚號哭庵、一廣居士等,龍陽(今湖南漢壽)人,易佩紳之子。光緒元年舉人。曾被張之洞聘主兩湖書院經(jīng)史講席。馬關(guān)條約簽訂后,上書請罷和義。曾兩去臺灣,幫助劉永福抗戰(zhàn)。庚子事變時,督江楚轉(zhuǎn)運,此后在廣西。云南、廣東等地任道臺。辛亥革命后去北京,與袁世凱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凱稱帝后,任印鑄局長。帝制失敗后,縱情于歌樓妓館。工詩,講究屬對工巧,用意新穎,與樊增祥并稱“樊易”,著有《琴志樓編年詩集》等。
...〔 ? 易順鼎的詩(38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