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說“典盡世態,筆參造化”,但迫于當時的社會現實,作者最終只能將“孤憤難平,托之于夢”,可與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相媲美,歷史文化價值十分珍貴。
2.篇自序不長,卻掩蓋不住他胸中的孤憤和企盼:“我們這一代,‘救國’、‘救世’不是目的,只是抵抗寂寞的手段”。
傳承國學經典 弘揚傳統文化
導航: 古籍 詩人 名句 詩文 字典 詞典 成語 英文單詞 作文
Copyright ? 2022-2024 新字典 |